网上科普有关“威尔逊症的临床表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威尔逊症的临床表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临床主要表现神经精神症状与肝脏症状两大方面。
1.神经精神症状
(1)震颤早期常限于上肢,渐延及全身。多表现为快速、节律性、似扑翼样震颤,可并有运动时加重的意向性震颤。
(2)发音障碍与吞咽困难多见于儿童期发病的HLD说话缓慢似吟诗,或音调平坦似念经,也可有含糊不清、暴发性或震颤性语言。吞咽困难多发生于晚期患者。
(3)肌张力改变大多数患者肌张力呈齿轮样、铅管样增高,往往引致动作迟缓、面部表情减少、写字困难、步行障碍等。少数舞蹈型患者伴肌张力减退。
(4)癫痫发作较少见。
(5)精神症状早期病人智能多无明显变化,但急性起病的儿童较早发生智力减退;大多数肝豆状核变性具有性格改变,如自制力减退、情绪不稳、易激动等;重症可出现抑郁、狂躁、幻觉、妄想、冲动等,可引起伤人自伤行为。少数患者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易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2.肝脏症状
(1)通常5~10岁发病。由于肝脏内铜离子沉积达超饱和,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即腹型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为全身倦怠、嗜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部膨胀及高度黄疸,病情迅速恶化,多于1周至1个月左右死亡,往往在其同胞被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后,回顾病史时方考虑本病可能。
(2)半数患者在5~10岁内出现一过性黄疸、短期谷丙转氨酶增高或/及轻度腹水,不久迅速恢复。数年后当神经症状出现时,肝脏可轻度肿大或不能扪及,肝功能轻度损害或正常范围,但B超检查已有不同程度损害。
(3)少儿期缓慢进行食欲不振、轻度黄疸、肝大和腹腔积液,酷似肝硬化的表现。经数月至数年,消化道症状迁延不愈或日益加重,而渐渐出现震颤、肌僵直等神经症状。神经症状一旦出现,肝症状迅速恶化,多于几周至2~3个月内陷入肝昏迷。因此,对原因不明的肝硬化患儿应排除本病。
(4)部分青少年患者可表现缓慢进行脾脏肿大,并引致贫血、白细胞或(及)血小板减少等脾功能亢进征象,一般在脾切除或/及门脉分流术后不久出现神经症状并迅速恶化,常于短期内死亡;少数患者因食管静脉破裂致上消化道出血而迅速促发神经症状。
3.角膜色素环
肉眼或裂隙灯在角膜后弹力层周边部可见棕色K-F环。
威尔逊氏症和威尔森氏症的区别
别名肝豆状核变性综合征(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syndrome);Westphal-Strumpell综合征;进行性豆状核退化性变;假性硬化症;威尔逊病(Wilson'sdisease);肝脑综合征;神经肝变性;进行性豆状核变性。主要为肝、脑内铜的异常沉积引起肝硬化及豆状核变性,1911年由威尔逊(Wilson)首先报道。
病因病理Wilson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现已证明与第13号常染色体长臂存在基因缺陷有关,由于特殊性缺陷,铜的转运和代谢发生障碍,大量铜盐沉积于肝、脑、肾及角膜等组织,引起肝硬化、肾脏损害和角膜色素环(K-F环)。铜盐在脑组织中主要沉积于豆状核、尾状核等处,导致无炎症的坏死变性,表现为双侧豆状核软化或空腔形成,以及脑皮质、丘脑下核、红核和黑质和小脑的萎缩性改变。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铜蓝蛋白、血清总铜量降低以及血清游离铜和尿铜排泄增加,血清铜氧化酶活性降低。
临床表现本病多于青少年期发病,一般与性别无关,一般儿童患者以肝损害为主,成人患者则以精神症状为突出,主要表现如下:
1.消化系统:初有乏力、厌食及一般胃肠道症状,以后出现黄疸、浮肿和腹水,甚至食道静脉曲张引起出血等作为最早症状,常误认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等,如能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可有良好效果。
2.神经系统:可有不同程度锥体外系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肢体肌张力增高、强直、运动过慢和震颤、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及共济失调,此外尚可有痴呆和精神失常。
3.眼部症状:在角膜的Desconet膜有多量铜沉聚,肉眼可见角膜周围有环形棕褐色色素坏,即所谓Kayser-Fleischar环,是有特征性体征之一。
4.肾脏:几乎所有未经治疗的患者都有氨基酸尿。脯氨酸和瓜氨酸可大量排泄。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低下,出现糖尿、磷酸尿,尿酸尿,少数可有蛋白尿及镜下血尿。肾小球过滤清除率减低,高尿钙是本病的一个特征,可导致肾石形成和骨质疏松。
5.骨关节表现:Finby等报道约2/3病例有骨骼改变,包括骨软骨炎、骨软化、骨质疏松、骨碎裂、关节下囊肿、佝偻病等。亦可有以骨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者。骨质改变主要见于桡腕关节和掌指、指间关节,骨质碎裂,腕骨棱角状,掌指骨骨端变方和韧带肌腱过早骨化。
6.血液系统:急性高铜血症型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肝脏衰竭是一种综合征,也是本病的一种特征性表现。可能是由于大量的铜从组织内释放到血中,铜易进入红细胞内,损害红细胞内的氧化作用,而致红细胞溶解破坏。同时由于铜的影响,引起肝细胞坏死,导致肝脏衰竭。
7.其他:皮肤色素沉着以胫前部为著,其发生率可高达50%;青年妇女因多种肝功能障碍产生内分泌紊乱,可出现原发性闭经和早产等;还有发育障碍、身材矮小等。
Deiss等将本病的自然病程分为五期:
Ⅰ期:肝脏铜累积期,无临床症状;
Ⅱ期:肝脏铜释放及再分配期,发生溶血性贫血(Ⅱa)或肝脏衰竭(Ⅱb);
Ⅲ期:大脑铜累积期,临床症状缓解;
Ⅳ期:神经系统疾病期;
Ⅴ期:经长期治疗后的铜平衡期,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
影像学表现
骨骼系统:本病的骨关节X线改变分为两类:(1)以骨及软骨变性为基础的,如软骨炎、剥脱性骨软骨炎、小关节退行性关节病,包括关节面硬化。关节面下囊性变、关节骨缘骨节裂、关节旁骨化、软骨下骨吸收等。(2)骨质脱钙或骨质稀疏,骨质软化,包括佝偻病,骨折及假骨折等骨质异常所致的改变。
中枢神经系统:CT主要表现为豆状核,内囊后肢、脑干、小脑等部位多发低密度改变,呈条状或新月状,常呈对称性分布,增强扫描病变区无强化。基底节萎缩、大脑皮质、大脑白质和小脑萎缩可见双侧侧脑室额角扩大,额角外缘平直,双侧尾状核间径明显增宽,脑沟增宽,脑室和脑池扩大。临床对症治疗后,CT上低密度病变可缩小或消失,但脑萎缩改变无变化。MRI在检出HLD脑部病变方面优于CT。壳核为本病最常受累部位,其次为尾状核、丘脑、红核和脑桥,黑质较少见,这些病变均呈双侧对称性,一般呈长T1、长T2信号。部分病变于T1Wl呈稍高信号,于T2WI呈低信号,与铜离子的顺磁性作用有关。在HLD的脑部病变中,以壳核病变最为突出并具有一定特征性。壳核外缘部邻近外囊处呈窄带状或浅弧形更长T1和更长T2信号影,勾画出豆状核外缘轮廓,此种表现在其他原因所致的双侧豆状核病变中相当少见。在中脑,黑质、红核呈明显低信号,导水管周围呈高信号,形成所谓“大熊猫脸”。MRI可随访疗效和鉴别病灶组织学性质,部分病灶经适当治疗其异常信号消失,可认为是局部神经组织变性水肿和脱髓鞘所致,有别于不可逆性的神经元坏死、裂隙囊腔形成和胶质增生。
消化系统:根据肝内铜沉积量的不同,轻者CT平扫肝实质可无异常,中重度可表现为稍高密度或高密度,以门静脉周围变化明显,可同时合并肝内再生结节形成。增强CT对本病的诊断帮助不大。另外可见肝大、肝脂肪沉积和肝硬化等间接征象。因铜在肝细胞内与蛋白质结合,无顺磁性效应,MRIT1WI也可显示肝内多发性低信号小再生结节,边缘多不太清楚,但缺乏特征性,T2WI肝实质信号多不均匀,可见多发小结节状低信号病灶,边缘多有环状高信号影。
认识抽动症
威尔森氏症(Wilson’s Disease)为一项身体化学异常造成肝及脑中堆积有毒浓度的铜,然而,对于一般人,少量的铜为身体所必须;患者的肝无法正常代谢饮食中过多的铜,此症若无适当治疗,通常会在三十岁以前死亡。
威尔森氏症患者主要为体染色体第13号染色体上带有一组特殊异常隐性基因(已知为ATP7B),故此症并非性联遗传,即男女发生比例相当;仅具单一异常基因者称为带原者,世上每九十人便有一人为威尔森氏症之异常基因带原者,由于为隐性基因,通常带原者并不会发病,不过,会有轻微铜代谢异常症状,当他与另一带原者结婚,其后代便有四分之一的机会发展威尔森氏症,全球每三万人中会有一人出生时便有此症,因此目前全球约有二十万人患有威尔森氏症。
大部分的威尔森氏症最初都是由于自然基因突变所造成,目前已鉴定出的突变有三十几种,而此突变基因则一代代地传下去。
虽然威尔森氏症为一项遗传性疾病,但是通常会潜伏直到成人才被发现,在此潜伏期,过多的铜首先会堆积于肝中,最后经血液携至脑部,因而造成严重神经或精神异常,且眼睛会形成金**Kayser-Fleischer环;约有40%患者的最初症状为轻微疾病通常会被误诊为肝炎,而在某些病患中,最初的肝炎症状会突然变得严重进而在短时间内造成死亡;可能的严重神经症状为颤抖或头部、舌头、手臂、手或腿部僵硬,亦可能出现人格改变、不适当行径及严重情绪异常。
目前尚无针对威尔森氏症之异常基因筛选测试,最正确的筛选测试为24小时尿液铜测试;血浆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测试亦有所助益,血浆铜蓝蛋白为血液中含有铜的蛋白质,然而有5-10%患者的血浆铜蓝蛋白正常;特殊的眼部检验为检查是否有Kayser-Fleischer环,但此症状并非绝对存在;通常无症状的亲戚亦应在5及15岁时接受尿液测试;通常于两岁时便可筛检到低血浆铜蓝蛋白及异常肝功能现象。
病因: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男性老人易患 的神经科疾病。
目前认为该病发生是因为脑基底节等部位缺少一种多巴胺物质,多巴胺减少后,乙酰胆碱相对增多,功能过强,就造成四肢收缩与放松关节的肌肉不协调,手脚不灵活, 动作不协调。
临床表现:帕金森氏病是一种缓慢进展性疾病,开始时症状不明显,以后症状渐加重,一般先表现为一侧肢体不灵活,以后再波及另一侧。自觉手脚发硬,并伴有肢体抖动。患者面部肌肉僵硬,口水常难以下咽,以致经常流涎。说话声细,言语不清。
发病机理:帕金森病患者的病变不在于他颤动的手、脚,而在于脑干中的黑质及其上行的黑质纹状体通路。
诊断:帕金森病的诊断应去神经专科门诊, 除外其它神经科疾病引起的“帕金氏综合征”。
治疗:目前治疗帕金森氏病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抗乙酰胆碱药, 常用安坦,一类为补充多巴胺,常用为左旋多巴。
目前多数专家不主张急于用药,宜在医生指导下有计划用药。患有青光眼的老年病人禁用安坦。用药恰当者,病人症状可有明显改善;如果治疗不佳,病情渐进性加重。由于整个机体的状况日益衰弱,多死于感染,呼吸循环衰竭等合并症。
环境因素可能是引发帕金森氏病的主因
新华社消息 美国科学家最近提出,帕金森氏病大多是由环境造成,而非由遗传因素引起。这一结论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帕金森氏病是一种大脑能力衰退的疾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老人中,一些著名人物如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拳王阿里等都是帕金森氏病患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缺损会引起帕金森氏病,这使科学家猜测,环境因素可能是引发该病的主因。美国帕金森氏病研究所对2万对孪生子进行了调查,这些人都是二战时期的老兵。其中有些孪生兄弟的基因特征完全相同,有些兄弟则并无特别相似之处。结果发现,帕金森氏病的遗传特性仅在罕见的病例中有所表现,而对于常见的帕金森氏病病例,基因特征相同的孪生子,在发病率上与基因特征不同的孪生子并无明显差别。研究人员认为,环境因素——主要是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物质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可能是引起帕金森氏病的主要原因。
帕金森病的起病是缓慢的,最初的症状往往不被人所注意。但出现以下症状时,临床上就基本可以诊断为帕金森病了。静止性震颤:震颤往往是发病最早期的表现,通常从某一侧上肢远端开始,以拇指、食指及中指为主,表现为手指象在搓丸子或数钞票一样的运动。然后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和对侧肢体,晚期可波及下颌、唇、舌和头部。在发病早期,患者并不太在意震颤,往往是手指或肢体处于某一特殊体位的时候出现,当变换一下姿势时消失。以后发展为仅于肢体静止时出现,例如在看电视时或者和别人谈话时,肢体突然出现不自主的颤抖,变换位置或运动时颤抖减轻或停止,所以称为静止性震颤,这是帕金森病震颤的最主要的特征。 震颤在病人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加剧,睡眠中可完全消失。震颤的另一个特点是其节律性,震动的频率是每秒钟4-7次。这个特征也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其它的疾病,如因舞蹈病、小脑疾患、还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引起的疾病。
肌肉僵直: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和躯体通常都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很僵硬。病变的早期多自一侧肢体开始。初期感到某一肢运动不灵活,有僵硬感,并逐渐加重,出现运动迟缓、甚至做一些日常生活的动作都有困难。如果拿起患者的胳膊或腿,帮助他活动关节,你会明显感到他的肢体僵硬,活动其关节很困难,象在来回折一根铅管一样。如果患肢同时有震颤,则有断续的停顿感,就象两个咬合的齿轮转动时的感觉。
运动迟缓:在早期,由于上臂肌肉和手指肌的强直,病人的上肢往往不能作精细的动作,如解系鞋带、扣纽扣等动作变得比以前缓慢许多,或者根本不能顺利完成。写字也逐渐变得困难,笔迹弯曲,越写越小,这在医学上称为“小写症”。面部肌肉运动减少,病人很少眨眼睛,双眼转动也减少,表情呆板,好象戴了一副面具似的,医学上称为“面具脸”。行走时起步困难,一旦开步,身体前倾,重心前移,步伐小而越走越快,不能及时停步,即 “慌张步态”。行进中,患侧上肢的协同摆动减少以至消失;转身困难,要用连续数个小碎步才能转身。因口、舌、鄂及咽部肌肉的运动障碍,病人不能自然咽下唾液,导致大量流涎。言语减少,语音也低沉、单调。严重时可导致进食饮水呛咳。病情晚期,病人坐下后不能自行站立,卧床后不能自行翻身,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特殊姿势:尽管患者全身肌肉均可受累,肌张力增高,但静止时屈肌张力较伸肌高,故病人出现特殊姿势:头前倾、躯干略屈、上臂内收、肘关节弯曲、腕略伸、指掌关节弯曲而指间关节伸直,拇指对掌,髋及膝关节轻度弯曲。
其他:可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如唾液和皮脂腺分泌增多,汗分泌增多或减少,大、小便排泄困难和直立性低血压。少数病人可合并痴呆或抑郁等精神症状。
如何才能确诊帕金森病?对一个具有帕金森病典型症状的患者来讲,诊断是不困难的。如果一个人有了静止性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中的任何两个症状,同时排除了其他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服用左旋多巴制剂后症状改善明显,在临床上可以诊断为帕金森病。但要真正诊断帕金森病需要脑组织的病理诊断,在脑组织的切片中能找到帕金森病的特异性病理指标 — 路易氏体(Louy body,见右图),遗憾的是这在患者术前无法做到。
现在还没有一种仪器或化验检查可以诊断帕金森病,在临床上医生让患者进行的一些检查,如脑的CT扫描或者核磁共振成像,主要是为了排除其他一些能导致帕金森病综合征的疾病。
花(^0^)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化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审核认证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multipletics-coprolaliasyndrome)又称GillesdelaTourette综合征(GTS),是一组复杂慢性神经精神综合征,以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特征,常伴有注意障碍、多动、强迫或其他行为障碍等。患儿多在2~15岁起病,男性多于女性,病程缓慢,但对智力和寿命一般无影响。
常见症状
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注意障碍、多动等
主要病因
具体不明,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
临床分类
根据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症状和病程长短,临床可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和Tourette综合征(简称TS)三种类型。短暂性抽动障碍可以向慢性抽动障碍转化,而慢性抽动障碍也可转为TS。
1、短暂性抽动障碍
存在一种或多种运动性和(或)发声性抽动。一天发作多次,常每天发作,病程至少4周,但不超过1年。患者既往无慢性抽动障碍或TS病史。
2、慢性抽动障碍
存在一种或多种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但在病程中不同时出现。每天发作多次,常每天发作,如有间歇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病程超过1年。
3、Tourette综合征
病程中具有多种运动性抽动及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同时或交替出现。每天发作多次,常每天发作,如有间歇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病程超过1年。抽动的部位、次数、频率、强度和复杂性随时间而变化。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2~15岁男性儿童
病因
基本病因
病因尚未明确,但可能为一种影响突触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代谢障碍疾病,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外还可能与心理、环境因素等有关。有幼年、男性、抽动障碍家族史为本病的危险因素。
症状
典型症状
1、前驱症状
80%患者有前驱症状,表现为某种感觉异常或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如:
(1)眨眼前的眼部烧灼感;
(2)需要通过伸展颈部或点头才缓解的颈部肌肉紧张或痛性痉挛;
(3)肢体紧缩感,伸展手臂或腿才能缓解;
(4)喷鼻前的鼻阻塞感、清嗓音或发出呼噜声前的干燥感和咽喉痛;
(5)扭动肩膀前的搔痒感;、
(6)患者对他人或他物的异常感觉障碍,需通过触摸或袭击别人而得到缓解,较罕见。
2、多发性抽动
主要表现为多部位、不自主、突发性肌肉抽动,多由表情肌、颈肌或上肢肌肉循序、反复、不规则抽动起病。通常头面部先累及,表现为挤眼、噘嘴、皱眉、摇头、仰颈、耸肩等,之后症状加重,并逐渐发展至四肢和躯干,出现躯干扭转、投掷运动、踢腿、腹肌收缩等。抽动发作频繁,一日十几次至数百次。
约30%~40%患者因喉部肌肉抽动而发出重复性、爆发性、无意义的单调怪声,如犬吠声、吼叫声、喉鸣声、咳嗽声等,板书有秽亵言语。85%患儿有轻至重度
行为异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躁动不安、易激惹和行为退缩、强迫行为、秽亵行为或破坏行为等。
上述抽动症状在精神紧张、疲劳或压力增大时加重,精神松弛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3、行为障碍
最常见是强迫症(OC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1)OCD
发生率20%~60%,表现为不自主地反复出现而持续存在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冲动行为,或者是重复行为,如不停洗手、计数、默诵等,或脑中不断出现一些曾经见过的影像。这些症状不自主地反复出现,造成思维中断,患儿因而极度痛苦和烦恼。
(2)ADHD
发生率40%~70%,症状常早期出现,表现为患儿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某些相关的事情上,易被其他无关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导致难以完成学习任务。
(3)其他
还常合并其它情绪和行为异常,表现为易怒、焦虑、抑郁、惊恐、袭击、性骚扰和反社会行为等。
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Huntington病、肝豆状核变性、小舞蹈症、棘红细胞增多症、精神发育迟缓、头部外伤等鉴别,必要时需与短暂性抽动症(一般症状与GTS相似,但持续少于1年)、焦虑症、全身性红斑狼疮、结节性硬化、肌张力障碍、Hallervorden-Spatz病、I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染色体病、静坐不能等进行鉴别。
1、Huntington病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一床的疾病,临床上以隐匿起病,进展缓慢的舞蹈症、精神异常和痴呆为特征。患者可出现舞蹈、阵挛和痉挛性抽动,易与抽动秽语综合征混淆。基因检测发现CAG重复序列>35有助于鉴别。
2、棘红细胞增多症
是一种罕见遗传病,最突出的表现时运动障碍。患者可出现嘴角抽动、唇部咬动、痉挛或异常声音等表现,与抽动秽语综合征症状相似。实验室检查发现及红细胞、血清肌酸激酶上升有助于鉴别。血清铜蓝蛋白低,尿铜高,角膜K-F环阳性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3、肝豆状核变性
又称威尔逊病,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可导致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临床特征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肝硬化、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F环)。患者可出现肌张力障碍或肌张力障碍抽动。血清铜蓝蛋白低,尿铜高,角膜K-F环阳性等检查可帮助鉴别。
4、小舞蹈症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年龄多为5~15岁,女性较多。以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降低、肌力减退和(或)精神症状为临床特征。患者出现全身抽动作时,易与抽动秽语综合征混淆,2~6月前A族溶血链状球菌感染证据有助于鉴别。
5、药物性抽动
患者可有运动或声音抽动,嘴巴运动,易混淆,但患者有近期服用兴奋性药物,药检筛查阳性。
6、精神发育迟缓
患者可有刻板、抽动样动作,但检查发现语言、社交及认知等功能发育迟缓。
7、头部外伤
有时因头部外伤,部分患者可出现声音或全身运动抽动表现,可与抽动秽语综合征混淆,但大多存在头部外伤史,可帮助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一)治疗
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联合心理疏导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措施。
1、药物治疗
主要药物有氟哌啶醇、舒必利、硫必利或利培酮,经过合理治疗,可使许多患儿恢复正常。其他药物有哌咪清、可乐定、丁苯那嗪、氯硝西泮、托吡酯及三环类抗抑郁药或SSRI等。
2、心理行为治疗
主要是进行心理调节和疏导,包括对患儿进行支持性的心理咨询,鼓励患儿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消除紧张心理,尤其要消除自卑心理;对家长进行支持性指导和行为疗法,合理安排患儿正常生活。此外,生活习惯训练或主动注意力的训练等对本症康复也有重要意义。
(二)预后
本病常缓慢进展,可持续至成年,约一半患者通过药物治疗能控制或缓解,但仍有许多患者症状波动发作,长期不愈,但患者的智力和寿命一般不熟影响。
预防
预防措施
目前本症病因尚未完全明了,预防措施应积极防治各种围生期异常,做好孕期保健,防止早产、过期产、出生时窒息等各种异常情况。同时应积极防治感染性疾病,有研究报道,部分患儿发病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
亦要防止精神过度刺激、惊吓和慎用中枢兴奋剂等药物。(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
咨询感悟:
以上是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相关知识学习,生活中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要首先求助于医学的鉴别诊断和系统治疗,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原则中提到的“心理行为治疗”;
而生活中有此种症状的儿童,很大一部分是成长经历中情绪情感曾经经历特别事件和冲突,有情绪的拥堵和压抑,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出现偏差,严重影响到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在对儿童进行“心理干预”的时候,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受限的儿童来说,沙盘游戏得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在咨询师的陪伴下,在“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里, 在游戏中儿童得以呈现他们真实的心理状态,让孩子的情绪得以释放,在沙盘中获得他们曾经没有得到的心理补偿,促进心理的发展和自我成长,从而促进抽动症状的缓解和治愈; 而对于成人,虽然语言表达能力比儿童发展的成熟,但是在咨询中成人的防御性比儿童要强很多,从而也会影响咨询效果,而沙盘游戏疗法,能很好的打破防御,让来访者能放松地和自己相处,清晰的呈现自己潜意识内容,在咨询师的陪伴和恰当引导下,让来访者释放自己拥堵的情绪,重新对自己的心理内容进行梳理和整理,充分发挥“自我治愈能力”,从根本上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发展,从而起到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的的作用,促进抽动症状的缓解和治愈!关于“威尔逊症的临床表现”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建枝三岁啦]投稿,不代表空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kongqi.org.cn/cshi/202505-1250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空气号的签约作者“建枝三岁啦”!
希望本篇文章《威尔逊症的临床表现》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空气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威尔逊症的临床表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威尔逊症的临床表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临床主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