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欧洲央行将评估银行风险管理规划中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处置”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欧洲央行将评估银行风险管理规划中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处置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7月12日报道,欧元对美元汇率近20年来首次接近1比1。自今年初以来,欧元对美元汇率一直在下跌。截至周二,该汇率已接近1欧元兑1.004美元,略高于平价。
美元走强,对考虑去欧洲度假或到国外购买商品的美国人来说是个好消息。这可能会拉低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且可能缓解持续的通胀。但专家们说,欧元贬值也暗示了全球贸易步伐放缓,加剧了人们对经济衰退的担忧。这对企业和消费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全球货币汇率的变化,可能对那些将产品销往海外或依赖外国原材料来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产生深远影响。它还会影响直接传导给消费者的大宗商品(比如粮食)的价格。在海外销售商品的欧洲企业可能会发现,欧元贬值会使其出口产品更具吸引力。但出口带来的任何收益可能会被欧元区19国的通胀率上升所抵消。这意味着,进口的商品或原材料将变得更加昂贵。
一些专家将欧元贬值解读为欧洲经济增长放缓的迹象。国际金融协会首席经济学家罗宾·布鲁克斯在推特上说,随着欧元贬值,“越来越明显的一点是,欧元区正走向衰退”。在美国,美元升值带来了不同的问题和机会。美元升值可能损害美国的出口,因为外国买家的购买力遭到削弱。美国基础设施资本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杰伊·哈特菲尔德说,粮食和工业金属等大宗商品最近变得更加昂贵,美元走强可能有助于平抑这些大宗商品的价格。
哈特菲尔德周二在一份报告中说:“美元走强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因为大多数大宗商品是以美元计价的。我们预计,由于大宗商品价格在物价指数中有所反映,通胀率将在秋季开始大幅下降。”而对于挣欧元工资的欧洲人来说,出国旅行和用美元消费将变得更加昂贵。
列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次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
2011年下半年的世界依然面临美欧债务危机持续、国际地区局势不稳定、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增大等严峻而复杂经济形势。近一段时期,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放缓明显,都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本刊整理了相关资料对下半年世界经济走势做出了一定的判断,供领导参阅。
一、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将保持高位运行
(一)原油
今年年初以来,特别是2月中旬利比亚冲突爆发后,油价涨幅明显。3月日本发生的自然灾害引发市场恐慌,油价出现重挫。4月,油价震荡上行,4月29日纽约油价收于每桶113.93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收于每桶125.89美元,均创下两年多来高位。受高盛看空言论以及本?拉登被击毙的消息影响,油价在5月5日重挫8%以上。纽约油价一举跌破每桶100美元关口,伦敦油价跌至每桶110美元附近。进入6月,希腊债务危机不断升级导致欧元下挫,进而推动以美元计价的油价下跌。7、8月稍稍稳定,如今又再次下挫。地缘政治、日本大地震、希腊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复苏放缓以及投机资金等成为主因。国际能源机构公布的《原油市场报告》称,下半年原油需求将因驾车高峰以及取暖需要而有所增加,日本重建也会拉动原油需求,油价有望反弹。
(二)有色金属
今年年初以来金属市场呈现先扬后抑局面,2月份延续过去两年来快速增长势头,铜、锡、铅等金属价格不但恢复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甚至一度触及历史最高价位。但之后主要金属价格冲高回落后一路下行,其中镍和锌跌幅更是超过10%。下半年总体来说利多因素正在增加,虽然欧美经济复苏持续性有待观察,但总需求已经基本恢复。未来几年有色金属持续上涨的基础仍未见牢固,宏观面和供需面潜在的疲态难以改观,金属市场还将剧烈震荡波动。
(三)农产品
今年年初全球粮价屡创新高。3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麦的涨幅是3.8%、玉米的涨幅是9.9%,稻谷3.5%,纽约期货交易所棉花的涨幅是36.96%。4-7月由于世界各地发生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对粮食作物,如:玉米、水稻打击很大,全球粮价因此一路飙升。8月中旬以来,国际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以8月10日收盘价格为基准,其后的10个交易日内,美豆、美豆粉和美豆油分别上涨6.91%、8.14%和5.07%,美小麦和美玉米分别上涨8.36%和7.97%,美棉上涨6.92%。从价格的涨幅来看,豆粉、小麦和玉米的涨幅要大于大豆、油脂和棉花,间接体现出现阶段饲料用量出现阶段性增长的态势。从影响农产品价格走势的外围因素来看,美国国债评级被下调后引起的恐慌从8月中旬开始逐步得到释放,美元继续呈现弱势,货币价格走跌也是造成商品价格上涨的关键因素。在货币环境继续疲弱的背景下,由于消费增加、期末库存普遍偏紧以及全球流动性较为充裕,国际农产品价格依然存在继续上涨的动力和需求。
二、美债、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美欧债务危机持续恶化
今年8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提高美国债务上限和削减赤字法案。随后8月3日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3日宣布将美国的本、外币国家信用等级从A+下调至A,展望为负面。8月5日 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
从2009年12月开始以惠誉将希腊信贷评级由A-下调至BBB+,前景展望为负面为发端。随后标准普尔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下调为“BBB+”。穆迪宣布将希腊主权评级从A1下调到A2,评级展望为负面。
2010年4月23日 希腊正式向欧盟与IMF申请援助。2010年5月3日 德内阁批224亿欧元援希计划。2010年5月10日
欧盟批准7500亿欧元希腊援助计划今年1月惠誉下调希腊主权信贷评级由BBB-级下调至BB+级,评级展望为负面。今年,3月7日
穆迪将希腊国债评级从“BA1”下调至“B1”,评级前景为负面。3月29日 标普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BB+”下调至“BB-”。7月4日
标普将希腊长期评级从“B”下调至“CCC”,指出以新债换旧债计划或令希腊处于选择性违约境地。伴随对希腊评级的下调,欧元区其他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也被卷入债务信用危机。9月19日标普将意大利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下调一级,从A+降至A,前景展望为负面。由于意大利债务总额超过了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四国之和,因此被视为“大到救不了”的国家。
(二)美欧债务可能的影响
美债违约问题之所以令世人瞩目,主要在于全球金融体系会因此遭遇重大冲击,甚至引发世界经济衰退。虽然目前美债违约风险暂时解除,各国金融机构松了一口气,但巨额债务问题并未消失,反而因为“借债天花板”提高而规模更加庞大。
除了美国债务以外,欧元区债务问题将是另外一个抑制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雷区”,甚至是更大的“雷区”。尽管前不久对于希腊进行了救助。但欧债危机也没有被止住,并且向意大利(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及西班牙(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蔓延,并有可能成为“新的雷曼兄弟”,引发对于全球经济更严重冲击,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因此发出警告:其影响范围甚至可能超越欧元区经济体。
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从公布的最近月份各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略见一斑。陆续公布数据显示,7月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6月份的55.3降至50.9,远低于预期水平54.9;欧元区7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终值为50.4;英国7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更是降至荣枯线下方的49.1。中国7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降至29个月低位50.7%,距离衰退仅一步之遥。
虽然美国提高了债务上限,暂时避免了债务违约,但欧美国家债务庞大问题依然存在,住房和就业疲软问题依然存在。投资者与生产者信心不足、消费者“捂紧钱袋”以及政府被迫削减开支,几大效应叠加,将使得全球需求形势恶化,世界经济复苏也因此更为乏力,甚至出现最糟糕的情况,即全球经济的二次探底。
三、国际地区局势近况
(一)9月以来全球热点地区情况
9月份以来,中东北非地区的紧张局势并没有随着利比亚战事出现重大转折而得到缓和,各方敏感神经进一步绷紧。9月1日,利比亚国际联络小组会议在巴黎召开,会议将对利比亚战后安排问题进行磋商。这表明,半年多来一直牵动着世界神经的利比亚局势开始转向战后重建。预计美欧在利比亚战事压力减轻后,加大对“中东心脏”叙利亚施压,9月16日美国要求在叙利亚的公民立即撤离。分析人认为这一决定预示着西方对叙利亚要采取新的行动;埃以、土以外交危机以及巴勒斯坦“入联”外交战接踵而至,美国的“中东钢钉”以色列面临着全面外交危机的压力。
9月9日晚,埃及抗议民众冲击并闯进了以色列驻埃及大使馆,以色列大使及其他高级外交官连夜乘坐以方紧急派遣的专机回国。冲击使馆事件使埃以两国关系骤然紧张。对中东地区有着重要影响的这一双边关系是否会继续恶化令人关注。冲击事件实际上是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2月下台后,埃及民众反以情绪与日俱增的反映。穆巴拉克执政时与以色列一直保持着双边关系,但埃及民间许多人反对这种关系。穆氏政权垮台后,埃及民众积聚已久的反以情绪浮出水面,而埃及士兵遇袭事件则激发了这一情绪。
(二)全球热点地区局势分析
利比亚问题:美国在利比亚问题上采取的是想管也不想管的办法,因为美国想控制欧洲的货币,所以在打利比亚问题上犹豫不绝,欧洲各国当然是想速战速决,从而稳定油价。
叙利亚问题:叙利亚问题其实就是美国和俄罗斯掰手腕,最近看来难分胜负。叙利亚是俄罗斯在中东的一个很重要的控制点,最近美国在叙利亚的渗透相当厉害,国内游行不断,而且还出现失控的局面,对于俄罗斯在中东的利益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伊朗问题:伊朗问题是美国、欧盟、俄罗斯和中国四个经济体的博弈关系,基本可以看出欧盟表面中立(实质倾向于中俄),中俄立场基本一致,美国是另外一种立场,未来在中国和俄罗斯的支持下,伊朗还是比较安全的,伊朗是中国在中东利益的前哨站。
四、专家观点
警惕美债欧债危机“共振”
余翔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
在当前欧债持续发酵的特殊时期,如果美债再出现问题,美债、欧债“共振”,必然会产生全球性系统风险。
欧债危机发生后,欧洲走的是“紧财政,宽货币”的政策之路。为提振美国经济,美国也推出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过于宽松的货币环境产生的恶果是世界范围的通胀高企。此刻,若美债出现问题,美联储势必会重拾宽松的政策,继续开动印钞机。这无疑会动摇大西洋另一端欧洲收紧货币政策的决心。直到近期欧洲央行才在通胀的压力之下被迫两次提高基准利率,透露出收紧货币政策的动向。美欧再次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将令世界通胀压力继续增大,广大发展中国家继续承受通胀痛苦。
欧债危机已严重影响到外界对欧元的信誉,引发了外界对欧元可能崩溃的担忧。美债如果出现危机,世界将出现一轮美债和美元资产抛售潮,美国的信誉和美元的地位将加速下降。短期内,国际金银价格将会继续走强,由于一时难以找到更好的替代货币,投资者增持欧元的意愿将会上升,欧元兑美元汇率可能会再度走强。但在当前亟需通过价格竞争力来带动出口的背景下,欧元升值对欧洲出口不利,更不利于欧债问题的解决。
美债和欧债一样,危机爆发将造成巨大的市场波动。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美元、欧元资产缩水将是短期内最直接和巨大的损失。但长期来看,机遇则可能大于挑战。着眼长远,美债、欧债的不稳定性将令投资者对美元和欧元的信心受损,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一批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将会受到外界青睐,新兴市场国家作为出口市场的地位将会被欧美更加看重,随之而来的亦将是新兴市场国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欧美债务风险震荡中的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马忠普 中华商务网副总经理首席分析师
一、由通胀风险爆发而引发的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从根源上看不是周期性过剩型经济危机,而是连续几年积累的金融风险和通胀泡沫破灭。
连续几年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引发大宗商品需求增加。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然产生资源性大宗产品的全球化市场和供货模式。也必然形成全球性流动基金的市场炒作。虚拟经济炒作价格不断走高,推升世界通胀。终于引发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重创了世界经济。
经济低迷,需求减弱,基金亏损,银行破产。大宗商品价格也跌入低谷。发展中国国家潜在需求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这就决定了过剩性危机底部是较长期的经济一片萧条,而在金融经济危机的底部,经济却不会是一片萧条。潜藏着低成本发展商机。由于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潜在需求依然存在,随着大宗商品价格跌入低谷,发展成本低和各国的拉动经济政策的实施,特别是中国经济的牵引作用,世界很快步入经济恢复期。
二、金融经济危机爆发期间,由于价格回落到低谷,需求和经济拉动的活力明显。
各国的投资拉动经济政策效果使世界经济在2009年2季度开始走上恢复性发展,大宗商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但是也积累了流动性过剩。在世界经济恢复性增长的2009和2010两年期间,虚拟经济炒作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疯狂程度远远超过2008年的前几年。在世界经济还处在恢复期间,就有许多大宗商品价格甚至接近了2008年中期的价格水平。这两年经济恢复,几乎所有的大宗商品价格都进入价格上涨阶段,也是通胀经济周期中的通胀风险加速积累的阶段。
世界经济恢复期,推升通胀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内容和形态。而且这种流动性过剩炒作大宗商品价格的通胀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已经相当程度上主导了当前世界经济运行态势。在两年的经济恢复期中,由于引发通胀的根源没有解决,世界再次步入价格不断攀升的通胀压力上涨期。这期间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有着很大的相似。尽管其间震荡不断,但基本趋势都遵循通胀上升期价格上涨的大趋势。它们的差异仅仅反映各自在通胀形势下的供需平衡关系。例如金属铜和铝;钢铁和铁矿石;中国和国际钢材价格走势差异。很显然通胀经济形势下,影响大宗商品市场价格走势的不仅仅是供需平衡关系,也有通胀经济的阶段性演变趋势。
铁矿石、铜、石油等资源性大宗商品价格的居高不下,必然引发新一轮价格结构性攀升的通胀压力有增无减。全球已经再次陷入高通胀压力之中。许多政府为控制通胀不得不紧缩财政开支,控制流动性,进一步放缓经济增速。政府控制通胀的努力,实质上是世界经济以牺牲发展速度为代价与通胀博弈。中国经济增速都出现了放缓,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国家经济已经陷入困境。
三、经历了高通胀风险积累,放缓了经济增长,出现了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位震荡,世界经济在通胀与经济疲软之间的博弈已经进入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
2011年以来,脆弱平衡阶段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实践特征是已经出现连续几个月的价格高位涨跌震荡。在这种时期炒作大宗商品价格期货风险是很大的。这也是近期一些大基金亏损,国际金融、债务风险增加,国际社会动荡加剧的经济根源。
由于世界经济的增速放缓,欧美经济的疲软,需求减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行业陷入产能过剩,许多原料成本高的行业陷入微利和亏损险境。
四、经济疲软的基本态势决定了价格高位震荡期的利好,价格居高不下和价格高位反复震荡是价格走势的较长期基本特征。
连续两年的通胀形势下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去年11月到今年初是美国量化宽松金融政策再次推升全球通胀和铁矿石成本上升,刺激国内外钢材价格走高,当前形势就是世界在持续的高通胀压力下,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处在相对高位时期,继续拉涨的风险重重。尽管国际通胀压力有增无减,但是大宗商品价格已经陷入高位频繁涨跌震荡的阶段。这期间工业、贸易企业如果陷入亏损险境将很难自拔。
高通胀时期价格高位震荡阶段的每一轮价格攀升都会产生新的通胀压力,进而带来经济的进一步疲软。从而导致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下行。这也是价格高位反复涨跌震荡的根源。特别是价格泡沫比较多的资源类产品出现价格震荡频繁,甚至出现价格阶段性下行趋势。例如前一个时期的铁矿石和铜市场价格显示的回落趋势。前三个月,国际期铜出现5个单日跌幅200美元的回落。这种通胀风险震荡经济走势加剧了欧洲的债务危机。特别是近日传出意大利和欧洲债务频临危机,除了黄金价格反弹外,美股、石油价格均下挫。反映的就是这种通胀经济周期处在价格高位震荡阶段的风险演变趋势。而目前这种通胀经济形势和价格高位震荡看不到希望的走势特点实际上是通胀泡沫经济形势问题严重化的又一个重要实践表现形式。
五、世界主要经济体展望
(一)美国可能继续维持低水平增长
美国下半年经济增长的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高失业率可能导致居民消费能力的减弱。在此次复苏当中,居民消费一直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消费能力的下降必然会影响到整体复苏态势。二是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扩张力度将会逐步收缩,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于6月底如期结束,而美国政府和国会都在设法削减财政支出以平衡预算。此外,政府和国会关于国债上限的斗争也会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信心带来影响。目前唯一比较有利的因素就是油价从前期高点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落,减轻了通胀压力并提升了居民消费能力,这对美国下半年的增长是有利的。预计2011年美国增长率大约在2%-2.5%左右的水平,明显低于2010年。
按照美国目前新增就业增长的速度,预计到年底之前美国的失业率仍将保持在8.5%以上,到2012年底前仍可能保持在7.5%以上,远高于正常水平。为了维持经济增长,美国有可能继续保持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二)欧盟受债务危机影响短期难以走出困境
欧盟仍然保持缓慢增长势头。其中德国经济的表现一枝独秀,其失业率屡创统一以来的新低,继续成为拉动整个欧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仅能勉强维持正增长,导致金融市场对其偿债能力产生质疑,其债务违约风险再度上升。欧洲主权债务问题会是一个长期困扰欧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复苏的问题,但应该不会演变成类似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那样的金融危机。预计2011年欧盟增长率仍可以达到1.5%左右的水平。
(三)日本经济逐渐恢复
2011年初,外界曾普遍预计日本经济2011年会有较好表现。但地震和海啸使得受灾地区的工业生产暂时停顿,核泄漏事件进一步影响了日本国内的消费和投资信心。日本经济自2010年4季度起已经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严格来说已再次陷入衰退。但随着地震海啸影响的逐渐消退,以及日本政府实行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维持经济增长,预计下半年反弹力度会比较强劲,全年有可能实现正增长。日本地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应链上,特别是汽车、钢铁、电子等行业。例如,由于日本生产的零部件供应减少或中断,美国和中国的部分汽车企业的生产已经受到影响。总体而言,日本地震可能会使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比原来预期的要略低一点,但不会影响到世界经济复苏的大趋势。
(四)新兴经济体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目前新兴经济体增长速度和势头已经回归危机前的常态。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动了资源和能源出口国的经济增长,这些国家获得的外汇收入通过扩大进口和对外投资又回流到了其它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再度呈现出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全面增长的态势。预计2011年全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可以达到6%左右,比2010年有所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发达经济体。
近期,美国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欧洲银行业首当其冲,已有多家大型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欧洲各国虽纷纷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但效果不佳,欧盟处理危机能力受到质疑。欧洲金融形势的恶化也将为未来经济发展、欧盟一体化进程等产生重大影响。
一、欧洲银行业初显危机
传统上,欧洲银行业以稳健著称。但近年来,受美国金融业发展模式影响,在国际市场上活跃的欧洲大型银行纷纷提高财务杠杆率(据欧洲政策研究中心统计,欧元区10家最大银行杠杆率平均为33倍),大量投资于住房抵押贷款以及相关衍生品,博取高收益。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欧洲银行也遭受巨大损失。据Bloomberg统计,截至今年8月末,欧洲银行共提取次贷相关减计和损失2273亿美元,约占全球金融机构减计总额的一半,且损失主要集中在UBS、RBS等大型银行。祸不单行,英国、西班牙、爱尔兰、法国等欧洲主要国家在经历十年房地产繁荣后,房价也开始出现下跌,导致相关国家金融机构盈利下降、坏账上升。为保持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特别是为降低杠杆率(deleveraging),上述金融机构迫切需要大规模融资。但由于国际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冻结,欧洲银行业融资成本高昂或者不可行,最终被迫低价出售自有资产进行融资,出现了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恶性循环机制。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欧洲最大的30家金融机构在未来15个月内将有1万亿余美元的债务到期,面临严重的再融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对金融机构偿付能力、流动性状况丧失信心,特别是当政府为维护稳定向金融机构注资时,现有股东权益将严重受损,为此,大量抛售金融机构股票,并带动欧洲各国股市大幅下跌。
二、欧州各国单独应对效果不佳
面对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欧洲各国纷纷采取措施维护金融稳定:一是向本国问题金融机构注资,比如,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联合向Dexia银行注资64亿欧元;英国对Northern Rock实施国有化,暂时缓解了上述银行危机。二是爱尔兰、英国、德国、法国、奥地利、瑞典、丹麦、冰岛等国家纷纷宣布对本国所有个人银行账户提供担保,以稳定存款人信心。10月7日,欧盟27国财长例会,决定在至少一年时间内,将欧盟各国最低储蓄担保额度提高到5万欧元。三是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和英国等各国中央银行与美联储联手,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
但是,正如本人在“分析:面对美国金融危机欧洲能做什么”(10月2日)中指出的,由于欧盟货币结构和政治结构的特点,欧盟层面上无法采取统一行动,也难以应对波及整个欧盟区的金融危机。
一是欧洲央行首要职责是维持欧元区物价的稳定,不承担最终贷款人角色。因此,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欧洲央行除向整个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难以解决单一银行出现的偿付问题。
二是欧元区各国央行不是发钞行,只能由政府采取财政性救助措施。各国救助行动虽避免了本国危机进一步恶化,但客观上却造成以邻为壑,其他国家被迫效仿,否则将成为下一个攻击目标。特别是一国政府必须对本国纳税人负责,难以对境外银行进行救助,这就导致大国采取行动后,往往会对一些小国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冰岛在无法得到欧盟各国援助的情况下,国家面临破产,只好向俄罗斯借款54亿美元应对危机。
三是从技术上看,欧洲一些大型银行集团因跨国经营,难以被一国政府救助。这些大型银行通常在欧洲各国设有一家独立法人的子银行,有独立资产负债表,同时,集团对各个子银行业务和资金进行高度统一管理。一旦银行被相关国家分割接管,业务将无法继续开展,各国只能暂时接管后再进行出售,在这种环境下,也难以找到买家。如富通集团(Fortis)出现危机后,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政府分头对富通集团在本国内的子银行实施部分国有化,但由于上述技术问题,最终改变了救助模式,比利时、卢森堡政府向法国巴黎巴银行出售了上述股权,转为持有巴黎巴银行股份。此外,一旦银行倒闭后,不同国家间如何分担损失问题也将变得十分敏感,难以达成解决方案。
10月4日,在法、德、英、意四国首脑巴黎峰会上,德国和英国拒绝了法国提出为欧洲银行组建一个共同救助基金的建议(类似美国金融救助计划)。会后发布的联合声明称,各国共同承诺确保银行业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最终危机应对措施将由各国自行决定。但是,如果欧盟不出台协调一致措施,以提高整体应对危机的能力和协调性,而由各国各自为政,单方面行动,则事倍功半。
在此次危机中,由于新加入欧盟的东欧国家银行业国际化程度较低,目前尚未受到严重影响。
三、相关影响分析
(一)敲响欧洲经济衰退的警钟。全球金融动荡已显著改变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前景。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基本面迅速恶化,失业率已增至7.5%,德国等主要经济体正在经历季度甚至年度的经济零增长。在全球去杠杆化过程中,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暗淡。目前,IMF已将欧元区经济增长今年预测值由1.7%降至1.4%,明年由1.2%降至0.9%。
(二)延缓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为确保欧盟各国企业间公平竞争,维护区域内预算纪律,欧盟制定了一系列共同规则。比如,成员国向私营企业提供救助时,需遵守欧盟委员会制定的政府援助(state aid)和竞争政策,避免出现企业间不公平竞争或导致垄断;成员国预算赤字和公共债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能超过3%和60%等。在此次危机中,各国纷纷放宽或暂停实施这些共同规定,甚至要求欧盟给予各国政府更多自由。这种做法将威胁到欧盟单一共同市场存在的基础,欧盟将支离破碎,甚至影响欧元的国际地位。
(三)可能对欧洲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后,俄罗斯虽因能源价格下跌、本国银行遭受次贷损失以及资本外逃影响(与格鲁吉亚发生冲突后),股市暴跌,经济增长放缓。但是,俄罗斯拥有全球第三高外汇储备额(5630亿美元),在美欧经济实力受损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其在欧洲甚至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在欧盟各国拒绝冰岛请求后,俄罗斯向冰岛提供54亿美元贷款,表明了俄罗斯政府希望借此机会证明本国经济实力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不少政治经济分析师认为,冰岛系北约成员国,而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现阶段陷入低谷,冰岛求助俄方一事的地缘政治涵义“显而易见”。
关于“欧洲央行将评估银行风险管理规划中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处置”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诗瑶]投稿,不代表空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kongqi.org.cn/cshi/202505-200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空气号的签约作者“诗瑶”!
希望本篇文章《欧洲央行将评估银行风险管理规划中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处置》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空气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欧洲央行将评估银行风险管理规划中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处置”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欧洲央行将评估银行风险管理规划中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处置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